摘要背景:鉴于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持续,以及美国大部分地区由于缺乏替代方案而实施的社交疏离,人们一直在推动开发疫苗以消除社交疏离的需要。方法:2020年,我们开发了一个计算模型,模拟美国COVID-19冠状病毒的传播和疫苗接种。结果:模拟实验表明,当疫苗有效率超过70%,覆盖率超过60%,且在第1天接种疫苗时,罹患率下降到22%,每日病例不超过320万(繁殖率,R 0,2.5)。当R 0为3.5时,罹患率下降到41%,每日病例不超过1440万。如果在第 90 天接种疫苗,覆盖率提高到 75%,则当 R 0 为 2.5 时,发病率为 5%,每日病例不超过 258,029 例;当 R 0 为 3.5 时,发病率为 26%,每日最高病例数为 2260 万例。如果直到第 180 天才接种疫苗,覆盖率(即接种疫苗的人加上其他免疫的人)必须达到 100%。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疫苗接种覆盖率高得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有效率为 40% 至 70% 的疫苗仍可避免采取其他措施。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要想在不采取任何其他措施(例如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预防或基本消灭疫情,疫苗的有效率必须至少达到 70%。
肩突硬蜱,即黑腿蜱,是莱姆病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是美国每年约 47 万例莱姆病病例中的大多数是由其引起的。肩突硬蜱可以传播另外六种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病原体。由于其医学重要性,肩突硬蜱是第一个被测序和注释的蜱基因组。然而,由于节肢动物基因组特有的长重复基因组序列以及缺乏长读长测序技术所带来的技术挑战,第一个组装体肩突硬蜱 Wikel (IscaW) 高度碎片化。尽管由于胚胎注射和 CRISPR-Cas9 介导的基因编辑等新工具的出现,肩胛带蜱已成为蜱研究的模型,但缺乏染色体级支架减缓了蜱生物学的进展和控制工具的开发。在这里,我们结合了多种技术来制作肩胛带蜱 Gulia-Nuss (IscGN) 基因组组装和基因组。我们使用了来自卵和雄性和雌性成年蜱的 DNA,并利用 Hi-C、PacBio HiFi 测序和 Illumina 短读测序技术来制作染色体水平的组装。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展示了由 13 条常染色体和性假染色体组成的预测假染色体:X 和 Y,以及与现有组装和注释相比显着改进的基因组注释。
癌症是全球疾病的主要病因,2020 年估计有 1930 万新病例和近 1000 万人死于癌症 [1]。总体而言,癌症负担正在迅速增加,预计到 2040 年全球发病率将增加到 2840 万例 [1]。虽然某些癌症的生存率已显著提高,但对其他癌症的治疗进展有限。许多当前的疗法,例如传统化疗,广泛针对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从而导致不良副作用。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癌症遗传基础的理解呈指数级增长,为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导致了新一代靶向抗癌药物的开发,这些药物旨在利用肿瘤细胞的弱点。由于这些新型疗法专门针对癌细胞,因此理论上它们的副作用应该比传统化疗少。近几十年来,癌症医学已经从传统的“一刀切”方法(基于对癌症位置和分期的广泛分类)发展到精准医疗的新时代。基因检测现在可以揭示有关癌症的详细分子信息,使医生能够针对导致疾病生长和扩散的特定变异来匹配治疗方法。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癌症基因组学如何改变某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并强调了仍需克服的持续挑战,以充分发挥精准医疗的潜力。
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CIPN) [1] 是某些神经毒性抗癌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紫杉烷、长春花生物碱和硼替佐米 [2])的常见且令人衰弱的副作用。CIPN 可导致手脚疼痛、麻木、刺痛和功能丧失,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3]。2023 年,美国报告了约 200 万例新发癌症病例,据报道约 58% 的患者需要某种形式的化疗 [4,5]。其中,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等神经毒性化疗药物最常用,据估计 50% - 70% 的癌症患者接受铂类疗法作为其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6]。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 30 项临床研究中接受过各种神经毒性化疗的 4,179 名癌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 CIPN 总患病率为 48% [7]。患病率因治疗后的时间范围而异,约 68% 的患者在治疗后 1 个月出现 CIPN,60% 在 3 个月后出现 CIPN,30% 在 6 个月后出现 CIPN [7]。然而,CIPN 患病率因化疗类型而异,奥沙利铂的 CIPN 发生率最高,约为 71%,紫杉醇在治疗后 6 个月的患病率为 63% [8]。另一篇综述描述了铂类药物依赖性 CIPN 患病率为 70% - 100%,紫杉烷类药物为 11% - 8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美国每年约有 20 万例确诊病例。ARDS 患者患有严重的难治性低氧血症、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受损以及炎症途径异常上调,导致重症监护病房入院、住院时间延长和伤残调整生命年增加。目前,尚无治愈 ARDS 的方法或 FDA 批准的治疗方法。这项工作描述了基于工程化细胞外囊泡 (eEV) 的纳米载体的实现,用于将抗炎有效载荷以非病毒方式定向递送到发炎/受伤的肺部。结果表明,表面活性蛋白 A (SPA) 功能化的 IL-4 和 IL-10 负载 eEV 能够在体外和体内促进肺内滞留并减少炎症。早在接受 eEVs 治疗后 6 小时内,就观察到组织损伤、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巨噬细胞活化、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流入和中性粒细胞渗入肺泡空间的显著减弱。此外,代谢组学分析表明,eEV 治疗会导致发炎肺部代谢谱发生显著变化,从而驱动关键抗炎代谢物的分泌。总之,这些结果证实了源自真皮成纤维细胞的 eEVs 有可能通过非病毒传递抗炎基因/转录本来减少 ARDS 期间的炎症、组织损伤和损伤的发生率/进展。
1 麻疹 | 新西兰卫生部 2 接触后 MMR 疫苗接种和排除 – Te Whatu Ora - 新西兰卫生部 3 麻疹 | 新西兰卫生部 4 卫生部门对 2019 年麻疹疫情的应对 5 2019 年之前,新西兰最近一次麻疹疫情发生在 1991 年,估计有数万例病例,其次是 1997 年,报告病例为 2,169 例。此后,2009 年、2011 年、2014 年和 2016 年发生了小规模疫情,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 2011 年,有 489 例病例(nzma.org.nz)。 6 卫生部门对 2019 年麻疹疫情的应对 7 根据 2013 年人口普查结果,约有 300,000 人(约占新西兰人口的 7%)被认定属于至少一个太平洋族裔。太平洋岛民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在新西兰某些地区,约三分之二居住在奥克兰地区(来源:Tofa Saili:关于新西兰太平洋岛民健康公平的证据审查 (pacificperspectives.co.nz))。 8 卫生部门对 2019 年麻疹疫情的应对。NZDep 是一种贫困指数,根据人口普查指标衡量特定地理区域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NZDep 将新西兰划分为相等的十分之一;分数为 10 表示该地理区域是新西兰所有地区中最贫困的 10%。评分系统的解释方式与教育部之前使用的十分位评分系统相反。 9 新西兰的麻疹疫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如何防止它再次发生? (nzma.org.nz)
乳腺癌是女性中第二大常见且致命的疾病,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乳腺癌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预测表明,到 2040 年,每年将有超过 300 万例新发病例。靶向药物在治疗乳腺癌方面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可以采取个性化策略来减少副作用并改善患者预后。这项彻底的分析对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最新发展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它仔细研究了几种亚型,包括激素受体阳性 (HR+)、HER2 阳性 (HER2+) 和三阴性乳腺癌 (TNBC),认识到该疾病的根本多样性。它针对每种亚型的特定特征提供了专门的治疗计划。该评论还研究了精确的遗传异常(如 BRCA1/2 和 PIK3CA 突变)和分子分析如何促进治疗选择。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是本研究中研究的一些靶向药物。它解释了每种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并用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研究结果。它还考虑了潜在的新药物,并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例如耐药机制、联合疗法的可能性以及尖端的患者分类技术。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借鉴该领域顶级权威人士的意见,让医疗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患者全面了解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这项协调一致的努力旨在创造定制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最终增强对抗这种强大疾病的战斗力。
2017 年,全球新增前列腺癌病例 140 万例,导致 416 000 人死亡 [1]。发病率上升和人口老龄化导致前列腺癌病例自 2007 年以来增加了 42% [1]。事实上,前列腺癌患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不断扩大的多学科团队,包括泌尿科、放射科、病理科和放射治疗科。这些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换对于提供适当的高质量护理和减少不良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在大多数组织中,相关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 IT 系统中,各部门基本上独立运作 [2-4]。部门之间的这些技术差距阻碍了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体状况 [5,6]。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整合和评估患者数据以护理患者 [7]。为了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需要跨系统和部门进行无缝的信息交换 [8-10]。需要整合最佳实践指南支持的有效数据集成工具可以从多个来源提取和组合数据,以确保持续的跨学科患者护理 [6,11-13]。此外,数据表示必须适应每个接收者的个人需求和选择及其在护理供应链中的目的,以避免信息缺失或过载 [6]。在过去三年中,我们与行业合作伙伴西门子医疗合作,根据欧洲医学联合会前列腺癌指南定义的最佳实践,开发了针对特定途径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原型。这项工作包括数据映射、数据集成和前端数据表示的开发。在这里,我们在前列腺癌治疗决策的背景下评估了这一发展的第一个 CE 认证版本。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董事总经理 Jacqueline Poh 女士表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在新加坡的制造足迹不断扩大,证明了该行业的长期前景。GSK 的最新投资强烈表明了其对新加坡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制造基础设施和熟练劳动力的信心。除了努力培养新加坡的制造业领袖之外,GSK 还是我们研究生态系统的坚定合作伙伴。扩建后的 GSK 大士工厂专注于先进制造和可持续发展,将为我们的本地人才和机构提供激动人心的机会,以塑造疫苗生产的未来。” GSK 全球供应链总裁 Regis Simard 在活动上发言时表示:“GSK 在大士的额外投资彰显了该公司对投资新加坡的承诺,巩固了其 60 多年来在该国的强大影响力。GSK 在该国拥有强大的药品和疫苗业务和相当大的制造足迹,在裕廊、Quality Road 和大士设有三个制造基地。扩建后的工厂将巩固 GSK 大士对全球公共卫生的积极贡献,帮助我们实现联合科学、技术和人才,共同战胜疾病的目标。” GSK 大士工厂于 2009 年开业,是新加坡第一家疫苗生产厂。该工厂的乙肝工厂扩建将为 GSK 的乙肝疫苗生产和供应全球药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2019 年全球约有 82 万人死于乙肝,每年新增感染病例 150 万例。1 到 2030 年,世卫组织的目标是将乙肝新发感染人数减少 90%,而疫苗接种是其战略的核心。1
流感是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流感每年在全球导致约 300 万至 500 万重症病例和 29 万至 65 万例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死亡[1,2]。季节性流感(甲型和乙型流感亚型)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 和 H7N9)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并袭击经济[3-5]。因此,流感样疾病(ILI)监测和相关疫苗接种作为流感防控策略至关重要。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流感的易感人群[6]。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明显低于欧洲和美国的报道率[7]。老年人和儿童是最易感染的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与成年人相比疾病负担更重 [8-12]。大多数流感相关死亡(超过 85%)发生在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全球每年有 610,000-1,237,000 例 5 岁以下儿童因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住院 [10]。季节性流感的负担不仅体现在所需医疗费用上,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幸运的是,通过普通人群的疫苗接种,流感风险可降低约 40%-60%。但是,虽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流感疫苗接种覆盖率超过 50%,但在中国人口中这一比例仅为 2% [13]。与一些高收入国家不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尚未将流感疫苗纳入国民免疫规划,仅在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政府提供资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以扩大当地的疫苗接种覆盖率[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