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共纳入485例患者,其中61.0%(n=296)的患者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ADR,皮肤损害、乏力、黏膜损害、高血压、胃肠道不适为前5位并发症。62.1%的ADR为轻至中度,超过半数的ADR发生在1个月内,68.6%的ADR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患者年龄较大(P=0.022)、文化程度较低(P=0.036)、合并症2种以上(P=0.021)、用药时间较长(P=0.022)、联合用药(P=0.033)和静脉给药(P=0.019)的患者发生ADR的可能性更大。发生ADRs的患者停药(P=0.000)、换药(P=0.000)、调整(P=0.000)、不按时服药(P=0.000)的可能性较大。发生ADRs与无ADRs的患者复发(P=0.000)和转移(P=0.006)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DRs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ADRs组。结论:肿瘤患者的ADR发生率高,对治疗和预后有影响,应引起重视,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
背景: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22%的13%。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用于诊断宫颈癌的方法,特别是在早期检测方面,旨在尽早发现宫颈癌,其中之一是使用PCR和电泳工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阴道黏膜拭子DNA电泳结果。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性的。结果:根据记录凝胶的研究结果,在 2 个样本中检测到 HPV DNA 带,由于存在 450 bp DNA 带,因此判定为阳性,在 4 个样本中获得了阴性结果。结论:对6份采用电泳法和凝胶聚焦仪检测的样本进行受访者频率分布分析,检测到2份阳性样本。如果记录凝胶的结果显示 DNA 带,则表示结果呈阳性。根据目标样本,DNA标记产生的DNA带大小为450bp。这表明样本中的 DNA 带大小约为 450 bp。
结果 共有 161 名患者被分配到 inavolisib 组,164 名患者被分配到安慰剂组;中位随访期分别为 21.3 个月和 21.5 个月。inavolisib 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15.0 个月(95% 置信区间 [CI],11.3 至 20.5),安慰剂组为 7.3 个月(95% CI,5.6 至 9.3)(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比为 0.43;95% CI,0.32 至 0.59;P<0.001)。inavolisib 组 58.4% 的患者出现客观缓解,安慰剂组 25.0% 的患者出现客观缓解。 3 级或 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在 inavolisib 组为 80.2%,在安慰剂组为 78.4%;3 级或 4 级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 5.6% 和 0%;3 级或 4 级口腔炎或黏膜炎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5.6% 和 0%;3 级或 4 级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 3.7% 和 0%。未观察到 3 级或 4 级皮疹。因不良事件而停用任何试验药物的患者在 inavolisib 组为 6.8%,在安慰剂组为 0.6%。
泌尿科医生应该了解几项现行程序术语 (CPT ® ) 代码更改,这些更改将于 2020 年 1 月 1 日生效,包括睾丸固定术代码的更改、生物反馈的新代码(旧代码取消)、新的 III 类代码高能水蒸气热疗经尿道消融恶性前列腺组织(CPT 53854 的新括号)以及四个新的 III 类代码(经皮植入或更换集成单一设备神经刺激系统,包括电极阵列和接收器或脉冲发生器)。泌尿系统/膀胱/引入下的修订 51715 通过内窥镜将植入材料注射到尿道和/或膀胱颈的粘膜下组织中 括号更改 根据外科手术部分中代码 0377T 的删除,代码 51715 后面的括号注释已被删除。有关变更的完整讨论,请参阅代码手册和代码 0377T 的背景。(对于肛门镜检查和定向黏膜下注射膨胀剂治疗大便失禁,请使用 0377T )睾丸固定术:修订描述。旧 CPT 代码描述符:
2003 年和 2012 年,中国首次发现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1]。从 2019 年 12 月开始,中国中部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报告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2020 年 1 月,通过对病毒 RNA 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了引起这起双侧间质性肺炎的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种新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ARS-COV-2),它属于 β 冠状病毒簇,该簇还包括引起 SARS 和 MERS 的病毒[2]。随之而来的 SARS-CoV-2 相关疾病被定义为冠状病毒病 2019(COVID-19)。根据最早可得的数据,2020 年 1 月 1 日之前确诊的 COVID-19 患者大多与武汉海鲜批发市场有关 [3]。早期潜伏期为 5.2 天,疫情规模每 7.4 天翻一番 [3],因此人际传播率很高。人际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吸入传播、咳嗽和打喷嚏直接传播以及接触传播,包括口腔、鼻腔和眼黏膜接触。许多最常见的症状与常见的季节性流感和感冒相似,世卫组织已确定
然而,最近,在疫苗覆盖率一直较低的被称为“热点”的地区,出现了神经毒性变异株的报告。由于肠道黏膜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较低,神经毒性变异株被视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需要世卫组织密切监测。截至 2023 年 5 月,刚果民主共和国(2023 年 3 月)、布隆迪(2023 年 3 月)、中非共和国(2023 年 2 月)和乌干达(2022 年 2 月)均报告了 nOPA2 疫苗的新变异株。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其邻国布隆迪发生的两起独立事件中,均报告了已被证明与正在传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nOPA2 变种有关的瘫痪病例,可能是由于与人类肠道病毒 C 的重组所致。中非共和国(两例瘫痪病例)和乌干达(环境监测样本分离株)尚未证实存在新的 nOPA2 疫苗变种,调查仍在进行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强调,尽管只遇到了两例病例,但估计在类似规模实施 mOPA2 疫苗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30-40 起类似性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摘要 骨髓炎的特点是进行性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在原有疾病如糖尿病中,骨髓炎会变得严重并加剧病情。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必须理解其复杂的医疗和外科治疗才能彻底根除疾病。本文旨在报道一例罕见的糖尿病未控制的广泛性上颌骨髓炎病例及其综合治疗。患者为一名 58 岁的男性,左上颌区域疼痛和肿胀,并伴有脓液排出。全身性疾病被确诊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并且有 1 年前左上磨牙拔除后伤口不愈合的病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右侧广泛性死骨形成和骨质破坏延伸至左上颌骨。微生物培养结果是肺炎克雷伯菌和摩根氏菌。随后,在糖尿病得到控制后,对受累颌骨和牙齿进行大面积死骨切除术和多次拔除术。对口腔和鼻腔黏膜进行悬吊缝合以避免形成死腔。未控制的糖尿病合并上颌骨髓炎的综合围手术期管理包括死骨切除术、基于培养结果的确定性抗生素治疗和糖尿病调节,以提高此病例的成功管理。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 (SGLT2 抑制剂) 是一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于 2010 年首次上市。这些药物通过阻断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而近端小管负责重吸收 90% 的过滤葡萄糖,从而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量 [1, 2]。常用的 SGLT2 抑制剂包括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和卡格列净。最初,SGLT2 抑制剂用于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然而,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它们对心血管的益处,包括通过利钠和收缩血浆容量来降低血压,并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这导致近年来 SGLT2 抑制剂在不同患者中的使用量显著增加 [1-3]。高钠性脱水是一种以钠水平升高为特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体内水分不足造成的。这种疾病可导致极度口渴和黏膜干燥等症状。在中度至重度病例中,高钠血症可导致意识模糊和神经系统症状,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严重疾病,需要及时评估和治疗。[4-6]。迄今为止,只有四例临床病例探讨了 SGLT2 抑制剂与电解质紊乱之间的潜在关联。其中两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至2019年实施的颅骨修补术,对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材料、并发症进行分类,常规进行脑CT检查,创伤、肿瘤、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脑内血肿纳入研究,因颅颌面创伤行重建手术者排除。术后患者控制至少1年。在术前准备阶段,对每位患者进行脑CT检查,必要时进行脑磁共振成像观察。调查每位患者是否有伤口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灶,感染灶解决后至少1个月计划手术。开颅减压术中保留骨骼的患者骨瓣常规一次性置入腹部皮下组织,涉及额窦区的开颅手术用骨蜡和患者骨骼封闭额窦口,切除窦黏膜,开颅额窦。保存在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内的骨瓣在开颅手术同期取出,使用前用含万古霉素的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自体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多孔聚乙烯植入物用粗vicryl缝线固定在颅骨上为标准。钛网用微型螺钉固定在颅骨上。
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广泛分布于小肠黏膜刷状缘,对糖基结构有重要影响。它能以内切或外切的方式水解各种糖化合物中的糖苷键,产生单糖、寡糖或糖胺聚糖,导致餐后血糖升高(Daub et al., 2020; Ismail et al., 2020; Attjioui et al., 2020)。餐后高血糖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可减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而减少葡萄糖吸收入血,控制血糖水平。这种抑制被认为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重要临床验证靶点(Ye et al., 2019; Khan et al., 2019; Syabana et al., 2021)。目前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生物合成或半生物合成药物,这些药物价格昂贵,且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副作用(主要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Wehmeier & Piepersberg, 2004; Smith et al., 2021)。需要开发安全、有效、具有临床获益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