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一种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认知功能逐渐受损和记忆力丧失 ( 1 )。AD 主要影响老年患者,全球有超过 5500 万人被诊断患有 AD。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或改善病情的治疗方法 ( 2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获批药物可能有助于控制疾病症状。AD 的标志是神经毒性淀粉样蛋白-β 肽 (Aβ)(主要是 Aβ40 和 Aβ42)在大脑中积累,这被认为是 AD 发病机制的关键特征。在众多解释 AD 发病机制的假说中,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仍然是 AD 药物开发中研究最广泛的概念框架之一 ( 3,4 )。β 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 1 (BACE1) 于二十多年前被克隆和鉴定 ( 5,6 )。当时,开发抗淀粉样β蛋白药物的前景引起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这种最初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BACE1是第一个启动大脑中Aβ产生的蛋白酶,它通过切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并形成可溶性N末端片段和含有膜锚定C末端片段的淀粉样β肽(图1)。在接下来的步骤中,γ-分泌酶切割C末端片段,释放不同长度的神经毒性Aβ肽。其中,Aβ42被认为是AD发病和进展的主要原因。从逻辑上讲,这两种蛋白酶都成为抗AD的重要药物开发靶点。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