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地震会对基础设施造成大规模破坏并造成人员伤亡。从 1990 年到 2010 年,印度经历了 9 次以上大地震,造成约 30,000 人死亡。虽然某些地区(例如 IS 1893(第 1 部分)-2016 规定的地震区 V 中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地震,但印度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完全免受这种威胁。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小地震。过去地震中建筑物的糟糕表现暴露了它们的脆弱性,促使工程师和建筑师优先设计更具抗震效率的结构。印度约 60% 的陆地面临中度至极重度地震的风险。人口稀少地区的大地震造成的破坏可能小于人口稠密地区的中度地震。大地震后的实地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员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缺乏抗震知识及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导致结构失效。许多农村和城市建筑都是低层、非工程结构,最容易受到损坏。地震期间,地震波向四面八方辐射,水平振动尤其容易导致结构损坏。这些波会导致建筑物地基移动,从而在结构构件中产生惯性力。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受其形状、大小和几何形状以及载荷路径特性的影响。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理念旨在保护结构和人的生命。它要求承重构件在轻微、频繁的震动中保持完好无损,在中等、偶尔的震动中承受可修复的损坏,并在罕见的强烈震动中承受严重损坏而不倒塌。本研究考察了这些常见建筑类型的施工实践。在必要时,参考规范规定,为当地施工实践提供了建议。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抗震技术的潜在未来趋势。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调查地震对传统建筑和抗震建筑的影响。此外,该项目还旨在研究增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先进材料及其开发方法。更具体的目标包括: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