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预防措施指南:预防医疗环境中传染性病原体传播 2007》更新并扩展了《1996 年医院隔离预防措施指南》。以下发展导致了对 1996 年指南的修订:1. 医疗保健服务从主要的急症护理医院向其他医疗保健环境(例如家庭护理、门诊护理、独立专科护理站点、长期护理)的转变需要制定可应用于所有医疗保健环境的建议,这些建议采用通用的感染控制实践原则,但可根据特定环境的需求进行修改。因此,修订后的指南涉及各种医疗保健服务环境。此外,“院内感染”一词被“医疗相关感染”(HAI)取代,以反映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变化和确定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和/或感染地理位置的难度。 2. 新病原体的出现(例如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相关的 SARS-CoV、人类禽流感)、对已知病原体进化的再度关注(例如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社区相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CA-MRSA])、新疗法的开发(例如基因疗法)以及对生物武器袭击威胁的日益关注,表明需要解决比以前的隔离指南更广泛的问题。 3. 1996 年指南中首次推荐的标准预防措施的成功经验使人们再次确认这种方法是预防所有医疗环境中传染源传播的基础。标准预防措施建议中新增了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安全注射规范,包括在进行某些涉及脊髓管穿刺的高风险、长时间手术(例如脊髓造影、硬膜外麻醉)时佩戴口罩。需要对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提出建议,这源于 SARS 爆发期间的观察,当时未能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访客和医护人员实施简单的源头控制措施,可能导致 SARS 冠状病毒 (SARS-CoV) 传播。建议的做法有强有力的证据基础。门诊环境中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持续爆发表明,需要重申安全注射实践建议作为标准预防措施的一部分。最近有证据表明,某些脊柱注射与呼吸道菌群引起的脑膜炎相关,因此增加了口罩。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控制可降低最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的风险,这导致了对保护环境 (PE) 组成部分的更新。5. 有证据表明,组织特征(例如,护士人员配备水平和组成、安全文化的建立)会影响医护人员遵守推荐的感染控制措施,因此是预防传染源传播的重要因素,这导致了对行政部门参与感染控制计划的制定和支持的新重视和建议。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