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2 新西兰达尼丁奥塔哥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3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传染病实验室;4 日本长崎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原生动物学系;5 英国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疟疾生物化学实验室;6 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传染病和热带病学院;7 美国佐治亚州雅典佐治亚大学热带和新兴全球疾病中心;8 英国欣克斯顿威康桑格研究所寄生虫和微生物项目; 9 11-INSERM U1184,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传染病模型和创新疗法系,弗朗索瓦雅各布生物学研究所,基础研究方向,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巴黎南部大学,丰特奈-奥-玫瑰,法国;1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新加坡;1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新加坡;12 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医学系传染病科疟疾治疗和抗菌素耐药性中心,纽约,纽约,美国;13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新加坡
摘要红细胞侵袭阶段在恶性疟原虫中在繁殖,性测定和耐药性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确定红细胞侵袭阶段中的关键基因和途径,使用了W2MEF菌株的基因集(GSE129949)和RNA-SEQ计数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进行了一项综合生物启动研究研究,以审查基因作为潜在的药物靶标。487差异表达的基因(DEG)具有调整后的P值<0.001富含47个基因本体论(GO)项,这些术语基于超几何分析P值<0.01。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是使用具有较高置信度相互作用的DEG进行的(PPI评分阈值= 0.7)。MCODE和CYTOHUBBA应用程序用于定义轮毂蛋白,并根据多个拓扑分析和MCODE分数对它们进行排名。此外,通过使用MPMP数据库中的322个基因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通过领先分析确定了多个重要基因集中涉及的基因。我们的研究确定了编码蛋白质的六个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与蛋白质侵袭阶段有关的潜在药物靶标,与MerozoITE的运动性,细胞周期调节,G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微蛋白蛋白的控制,微管组装的控制和性承诺有关。根据DCI(药物置信度指数)和预测结合口袋的值计算这些蛋白质的可药物性。表现出最好的结合袋值的蛋白质受到深度学习的虚拟筛选。该研究以抑制剂鉴定的蛋白质的药物结合评分来确定最佳的小分子抑制剂。
20 世纪 30 至 50 年代,核糖体首次被发现。科学家们认识到核糖体是异质性的,因为他们注意到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存在差异[4]。一个假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型,该假说描述了每个核糖体如何包含翻译一种蛋白质所需的遗传信息[5]。然而,随着这个假说被推翻和忽视,核糖体异质性模型也被推翻。将外来噬菌体 RNA 引入大肠杆菌后,细菌核糖体会进行翻译,这一发现支持了人们不再依赖核糖体特化模型的观点[6]。科学界普遍认为,核糖体是非特化的机器,能将任何 mRNA 转化为蛋白质。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对核糖体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更清楚地表明核糖体的核糖体蛋白质 (RP) 组成可能存在异质性。 RP 组成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特定 RP 同源物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所致,例如拟南芥增殖组织中的 RPS5A 和 RPS18A [ 7 ] 出现在果蝇 [ 8 ] 和小鼠 [ 9 ] 的性器官中,并且随着细胞的不断分化和发育 [ 10 ]。此外,在小鼠中,RP 同源物 RPL39L(核糖体大亚基 L39 样蛋白)掺入核糖体会通过改变多肽出口通道的大小和电荷来影响翻译速度 [ 11 ],这有助于调节一组必需的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的折叠,而这些蛋白质是精子形成所必需的 [ 12 ]。在发育中的小鼠胚胎中,含有 RPL10A 的核糖体更倾向于经典 Wnt 信号通路成员的转录本,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化,这对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的正常产生至关重要 [ 13 ]。此外,虽然进化保守的核心 rRNA 在物种间保持高度保守,但人们认识到真核生物已经进化出包含扩展片段 (ES) 的 rRNA 序列。这些 ES 是从核心
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疟原虫引起的。当受感染的雌蚊吸食脊椎动物宿主的血液时,疟原虫子孢子会随唾液释放。沉积在皮肤中的子孢子必须进入血管才能开始前往肝脏的旅程。从蚊子体内移出后,子孢子会与皮肤中许多媒介唾液成分相关或接近。最近的研究阐明了按蚊唾液及其成分如何影响皮肤疟原虫感染早期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在这里,我们讨论了按蚊唾液成分如何调节局部宿主反应并影响疟原虫的感染性。我们假设针对蚊子唾液蛋白的治疗策略可以在控制疟疾和其他媒介传播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背景。正在对全恶性疟原虫子孢子 (PfSPZ) 疫苗的疟疾预防效果进行评估。该疫苗通过静脉注射以达到最大效果。PfSPZ 疫苗的直接静脉接种 (DVI) 对成人来说是安全、可耐受且可行的,但对儿童和婴儿的安全数据有限。方法。我们在肯尼亚西部的 Siaya 县进行了一项年龄降级、剂量递增的随机对照试验。儿童和婴儿(年龄为 5-9 岁、13-59 个月和 5-12 个月)被纳入 13 个年龄剂量组,每组 12 名参与者,按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疫苗或生理盐水安慰剂,剂量逐渐增加:1.35 × 10 5 、2.7 × 10 5 、4.5 × 10 5 、9.0 × 10 5 和 1.8 × 10 6 PfSPZ,两次最高剂量给药,间隔 8 周。在接种疫苗后 8 天内监测主动建议的不良事件 (AE),在 29 天内监测主动建议的 AE,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监测严重 AE。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接种前和接种后 1 周采集的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PfCSP) 的免疫球蛋白 G 抗体。结果。接种疫苗者和对照组中主动诱导 (35.7% vs 41.5%) 和主动诱导 (83.9% vs 92.5%) 的 AE 发生率相似。未发生相关的 3 级 AE、严重 AE 或 3 级实验室异常。大多数 (79.0%) 疫苗接种由单个 DVI 进行。在 9.0 × 10 5 和 1.8 × 10 6 PfSPZ 组中,45 名接种疫苗者中有 36 名 (80.0%) 和 21 名安慰剂对照组中有 4 名 (19.0%) 产生了针对 PfCSP 的抗体 (P < .001)。结论。剂量高达 1.8 × 10 6 的 PfSPZ 疫苗可以通过 DVI 给婴儿和儿童接种,并且安全、耐受性良好且具有免疫原性。
摘要 对人类疟疾病原体恶性疟原虫中大量描述不详的蛋白质进行功能表征需要工具来实现基因组规模的扰动研究。在这里,我们介绍了 GeneTargeter (genetargeter.mit.edu),这是一种软件工具,用于自动设计同源定向修复供体载体,以实现恶性疟原虫基因的基因敲除、条件性敲除和表位标记。我们展示了 GeneTargeter 辅助的六种不同类型的恶性疟原虫基因组敲除和条件性敲除构建体的基因组规模设计,并通过成功的供体载体组装和转染实验验证了计算设计过程。该软件的模块化特性可容纳任意目标载体,并允许定制设计,以扩展在疟原虫和其他生物体中可获得的基因组操作结果。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感染与热带疾病的教职员工,英国B伦敦B寄生虫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圣保罗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巴西C公共卫生,英国公共卫生型疟疾参考Mahidol University,Mae Sot,TAK,泰国E热带医学和全球健康中心的热带医学Onia,Port Velho,巴西I寄生虫疾病实验室,研究所Oswaldo Cruz -Fiocruz- Rio de Janeiro,巴西j,圣保罗大学医学院微生物 - CIM,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系 l 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学院
摘要 疟原虫通过系统地改变暴露在受感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来避免免疫清除。这是通过对大型多拷贝基因家族 var 的个体成员进行严格调控的转录控制来实现的,这是疟疾感染的毒性和慢性性质的关键。var 基因的表达是相互排斥的,并受表观遗传控制,然而,大量寄生虫如何协调 var 基因转换以避免抗原库过早暴露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为一个转录网络提供了证据,该网络由一个普遍保守的基因 var2csa 锚定,该基因协调转换过程。我们描述了一种结构化的转换偏差,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并可能在长期感染过程中塑造 var 表达的模式。我们的研究结果解释了疟疾感染的一个以前神秘的方面,并揭示了拥有相对较少的变异抗原编码基因库的寄生虫如何协调转换事件以限制抗原暴露,从而维持慢性感染。
由疟原虫引起的临床疟疾造成了世界各地数百万人的死亡和苦难。虽然人类在肝脏最初发育过程中已知人类对疟原虫的防护性免疫反应持续,但我们对此过程的机制知之甚少。这个知识差距阻碍了我们开发自然免疫反应对疟疾的能力。我们表明,宿主肝细胞中存在的AIM2受体检测到疟原虫的DNA分子,从而导致caspase-1的非常规加工和炎性途径的激活。这会导致肝细胞的编程细胞死亡,该细胞含有疟原虫和对肝脏本身感染的早期控制,可能会限制临床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