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森或 Q 在麦克卢汉出版的作品中被提及,包括他的信件。在斯蒂芬森未发表的论文中,几页关于麦克卢汉的《机械新娘:工业人的民间传说》(1951 年)以及麦克卢汉的背景、书籍和概念的手写笔记提供了描述性评论,但没有对他的理论进行评价。此外,在密苏里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讲座(1987b 年)中,斯蒂芬森讨论了麦克卢汉和他的导师哈罗德·伊尼斯与 Q 的关系,他的录像采访(1988 年)包括关于意识的评论,这些评论与麦克卢汉的个人观念产生了共鸣。然而,在《广告量子理论》中,斯蒂芬森大大扩展了麦克卢汉与量子理论、互补性原则、传递性和实质性思维、传播和意识以及游戏理论的相关性,特别是通过麦克卢汉的“热”和“冷”媒体概念、他的三种不同的媒体文化——口头、印刷和电子——以及标题所暗示的他在广告方面的工作。本文将从斯蒂芬森发表的关于麦克卢汉的评论、他的私人笔记、他的演讲和录像采访中推断,以探索麦克卢汉和斯蒂芬森的传播理论在以下四个领域的融合:(1)探索与事实;(2)自我与媒介;(3)量子理论、互补性和实质性思维与传递性思维;(4)大众传播中的传播乐趣和游戏。根据斯蒂芬森 (1986) 的说法,麦克卢汉探索了传递性思维的起源,为传播方法论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其余的传播研究则以实质性思维进行。麦克卢汉和他的导师哈罗德·伊尼斯是“传播研究最深刻的两位先驱”,他们探索了口头、印刷和电子媒体的影响。在证明了口头、印刷和电子媒体在我们的文化中的普遍性之后,斯蒂芬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继续进行传递性思维而不是印刷中的实质性表达。斯蒂芬森将麦克卢汉的新认识论等同于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概念,斯蒂芬森认为 Q 方法论的“核心主观性”为麦克卢汉和玻尔的认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子力学方法论。在他的号召中,斯蒂芬森认为 Q 方法论是“麦克卢汉和尼尔斯·玻尔认识论必将迎来的第一股风”。本文将比较斯蒂芬森和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的核心概念,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