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经济从衰退中缓慢复苏,这自然会引发关于财政政策在刺激私人活动方面的有效性的激烈争论。一组研究人员报告称,财政刺激措施具有显著的正产出效应,这与新凯恩斯主义 (NK) 宏观经济模型一致。然而,这种影响只能在严格限制的模型中复制。请参见 Rotemberg 和 Woodford (1992)、Devereux 等人 (1996)、Fatás 和 Mihov (2001)、Blanchard 和 Perotti (2002)、Perotti (2011) 以及 Galí 等人 (2007) 等人的论文。另一方面,许多其他人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例如,Ramey (2011) 指出,扩张性政府支出冲击往往会因负财富效应而降低消费。另请参见 Aiyagari 等人 (1992)、Hall (1986)、Ramey 和 Shapiro (1998)、Edelberg 等人 (1999)、Burnside 等人 (2004)、Cavallo (2005)、Mountford 和 Uhlig (2009)、Ramey (2012) 和 Owyang 等人 (2013)。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财政刺激是否仅在经济低迷期间刺激经济活动。例如,Fazzari 等人 (2015)、Auerbach 和 Gorodnichenko (2012)、Mittnik 和 Semmler (2012)、Bachmann 和 Sims (2012)、Bernardini 等人 (2020) 和 Albertini 等人。 (2021)声称,财政政策在萧条时期往往会产生更强的产出效应,而 Jia 等人(2021)、Owyang 等人(2013)以及 Ramey 和 Zubairy(2018)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Barnichon 等人(2022)还提出了一种相当令人沮丧的政府支出冲击的非线性(符号相关)效应,表明无论周期状态如何,政府支出的意外减少往往会产生比正向冲击更大的(负面)影响。Hall(2009)和 Christiano 等人(2011)认为,当名义利率在零以下时,政府支出乘数可以更大。Jo 和 Zubairy(2021)表明,低通胀衰退中的政府支出乘数比高通胀衰退中的政府支出乘数更大。 Ghassibe 和 Zanetti (2020) 将财政乘数的国家依赖性与商业周期的来源联系起来。Corsetti 等人 (2012)、Ilzetzki 等人 (2013) 和 Born 等人 (2019) 利用大量国际数据,报告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汇率制度和公共债务等国家特征在确定财政刺激的有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Leeper 等人 (2017)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在积极的货币/被动财政政策制度(M 制度)中,私人支出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冲击的反应要弱得多,而不是在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