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地中海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其应对干旱和气温升高的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可能受到物种或种源之间和种源内的遗传差异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指南应权衡与当地和/或非当地种源相关的风险,以促进对恢复力强的森林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托斯卡纳-艾米利亚亚平宁国家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中银冷杉 (Abies alba) 对干旱的生长反应,比较了该物种在意大利三个种源的生长表现:(a) 西阿尔卑斯山 - (b) 北亚平宁山 (当地) - (c) 南亚平宁山。干旱严重程度由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SPEI) 定义。我们通过评估气候-生长关系并应用基于树木年轮宽度的干旱“恢复力指数”(RRR) 进行了树木年轮学分析。人工林的平均生长速度比高度破碎的天然林更快,对严重干旱的恢复力更强,对严重干旱的恢复率也显著更高。冷杉种源的平均生长速度没有差异,而亚平宁南部种源的恢复力 (rec) 和恢复力 (resl) 明显优于西阿尔卑斯山种源,尤其是在中度 (rec + 5 – 15%, resl + 13 – 15%) 和极端 (rec + 20% %, resl + 22%) 干旱年份。当地种源表现出中间行为。与西阿尔卑斯山种源相比,南部和当地种源对干旱的恢复力更强,在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背景下,它们是非常重要的森林遗传资源。最后,根据 SPEI6 确定的年份计算的 RRR 指数趋势通常显示种源和再生模式之间的差异大于 SPEI12 确定的年份,这可能是由于生长季节山区反复发生的短期干旱增加所致。这些结果提供了有关气候变化下不同银冷杉种源的干旱反应的重要信息,强调了在森林管理和规划中考虑森林繁殖材料遗传背景的重要性。得益于与国家公园和当地森林管理者的密切合作,这些结果可能会得到具体的应用,例如,通过正确评估国家公园森林中种源辅助迁移的实用性,以及更好地管理剩余的银冷杉天然林。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