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根据面部外观做出各种特征判断,而这些判断会影响重要的社会结果。这些判断彼此高度相关,反映了效价评估渗透到面部特征判断中的事实。可信度判断最接近这种评估,这与杏仁核参与面部可信度隐性评估的证据一致。基于计算机建模和行为实验,我认为面部评估是功能自适应系统的延伸,用于理解情绪表达的交流意义。具体而言,在缺乏诊断性情绪线索的情况下,可信度判断是一种推断行为意图的尝试,这些行为意图表明了趋近/回避行为。相应地,这些判断来自与情绪表达相似的面部特征,这些情绪表达表明了此类行为:快乐和愤怒分别代表可信度连续体的正端和负端。情绪过度泛化假说可以解释高效但不一定准确的面部特征判断,这种模式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似乎令人费解,并且还产生了关于大脑对面部反应的新预测。具体来说,该假说预测杏仁核对面部可信度的非线性反应,这已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研究中得到证实,并且面部身份处理和面部评估之间存在分离,这已在发育性面部失认症研究中得到证实。最后,我总结了一些面部评估研究的方法论意义,重点关注在社会维度上正式建模面部表征的优势。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