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影响转录因子的活性;非编码位点的改变、转录因子的分布异常也可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的活性。但靶向化疗策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在历史上,转录因子一直被视为“不可成药的靶点”。与激酶蛋白不同,激酶往往具有更容易预测和识别的细胞内活性位点。转录因子通常通过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发挥作用。对于蛋白质-DNA相互作用,DNA结合界面带强正电荷且结构凸起,不利于靶向。对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结合界面表面通常是平的,缺乏激酶活性位点这样的口袋结构也使这种药物研发面临极大的挑战(4,5)。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几代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靶向转录因子的方法,包括RNA干扰(RNAi)、用PROTAC靶向翻译后修饰和降解的转录因子、靶向转录因子内在无序区域和靶向转录因子的自抑制状态(6-10)。这些新型靶向药物的开发将极大地推进未来肿瘤的治疗,为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