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国际宏观经济模型中,实际汇率(即各国消费的相对价格)在清算实际商品和金融资产市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模型通常表明汇率与各国宏观经济量、实际利率和经济中其他资产价格的差异紧密相关。然而,数据表明,汇率与这些宏观基本面基本上“脱节”:实际汇率与当前和过去的宏观量(例如 Meese 和 Rogoff ( 1983 )、Engel 和 West ( 2005 ))或利率(例如 Fama ( 1984 ))几乎没有相关性,同时又出人意料地波动(例如 Rogoff ( 1996 ))。大量研究试图了解在均衡模型中什么可能产生这些风格化的事实,然而,很少有直接的实证证据表明数据中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脱节。在本文中,我们放弃间接结构推断,尝试以模型不可知的方式揭示汇率波动的主要实证驱动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有关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噪声新闻占实际汇率和宏观经济变量整体变化的一半以上,但汇率的影响会导致宏观经济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在无条件查看数据时出现明显的“脱节”。我们将这些噪声新闻分解为正交扰动(i)部分预期的未来生产率实际变化和(ii)预期“噪声”扰动,这些扰动会改变预期,但永远不会在实际生产率中实现。我们发现对这两个扰动的条件响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汇率之谜”,这表明众所周知的异常现象在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噪声新闻中具有共同的根本起源。此外,我们估计的相当大的预期噪声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汇率与未来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如何被先前未控制噪声的实证分析所掩盖的。我们的分析分两步进行。首先,我们寻求与数据中汇率意外变化相关的基本联动模式的不可知论描述。为此,我们遵循 Uhlig(2003)的 VAR 程序来恢复一组按其在解释汇率变化中的重要性排序的正交简化形式冲击。我们发现,第一个冲击——对汇率波动最重要的冲击——解释了三分之二的汇率变化和大约 40% 的宏观总量变化。然而,虽然冲击会立即影响汇率,但其对消费、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量的影响是延迟的。因此,这种冲击只会产生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