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工智能与神学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人工智能领域通常不会刻意探索任何可以归类为神学的东西。在最好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对神学问题持不可知论态度,在最坏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是无神论的,它假设了一种激进的物理主义,排除了上帝、精神甚至思想的存在。这与人工智能的前身控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控制论对世界上的神秘性更加开放。诺伯特·维纳和斯塔福德·比尔等控制论专家认为,人类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我们大脑的有限性,关于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一些事情将永远是不可知的(Williams 1968,44;Pickering 2004,499-501)。对他们来说,神的奥秘并不是某种补充或叠加的东西,而是与宇宙中其他不可知方面完美地延续在一起。因此,控制论被视为对这一奥秘的探索。宗教与控制论的继承者人工智能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明确的关系。利用人工智能程序在宗教文本中寻找隐藏的语言模式或许是人工智能与神学之间最直接、最不具推测性的形式。计算方法至少从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用于圣经研究,但直到 21 世纪机器学习算法出现后,统计人工智能的全部潜力才被释放。目前,计算方法不再是圣经研究中一种奇特的方法,而是主流方法(Peursen 2017, 394)。一个例子是算法如何帮助圣经研究人员区分同一文本中的不同作者(Dershowitz、Akiva 和 Koppel 2015),这被称为作者聚类。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研究古代文献的好处非常明显:新见解、假设的确认/反驳以及新的联系。然而,当程序产生令人惊讶的结果而无法解释时,就会出现困难的黑箱问题。研究人员是否应该简单地相信人工智能是正确的,这是不令人满意的,可以说是一个滑坡,还是应该将结果视为错误并尝试修复算法,直到它产生预期的结果,而这种方法反过来会循环和冗余?(Peursen 即将出版,11-12)。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