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初期,“死亡科学”的概念引起了美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死亡教育是指人们获得有关死亡和垂死的知识的各种方式。It, thus, helps people in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death and alleviates death anxiety and fear.死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关注对死亡的理解来寻求生命的意义(4)。几项研究已广泛探讨了西方国家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从小学生传播到公众(5)。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公众的终身教育。在亚洲,伊朗学者发现,基于8A模型的教学方法和死亡教育(疏远,避免,访问,确认,承认,行动,接受,欣赏和实现)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护士的死亡苦难并促进其心理健康(6-8);中国香港的学者将8A模型局部定位,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工作者的死亡教育中,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9)。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生与死概念的影响,包括“死亡的禁忌”,大多数中国人对死亡采取了回避态度(10)。中国大陆死亡教育的研究和促进相对较慢,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医学院的学生,医学人员,垂死的患者和其他接近死亡的群体上。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促进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11)。中国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有993万人死亡,占世界总死亡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国迫切需要为公众发展死亡教育,并适应其国家背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死亡是禁忌的,一些特殊团体可以进行死亡教育,并逐渐扩展到公众。例如,心脏移植受体具有独特的功能。心脏移植接受者比其他器官移植受者拥有更复杂的情感体验,并且具有面对死亡的更直观的经验。虽然心脏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初力量,但研究表明,心脏移植的接受者必须应对失去自己的心并接受捐助者心脏的双重挑战(12)。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但是某些心脏移植受者会经历“心理拒绝”,这意味着他们不接受他人体内的人的心脏存在(13)。面对死亡和死亡时的身体,思想和精神的这种经历也被称为近乎死亡的经历。涉及近死经历的患者的研究表明,近死的特殊经历对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有直接影响(14)。这项定性研究探讨了心脏移植接受者对疾病和对生与死的看法的经历。该研究的目的是收集参与者的信息,以指导开发干预措施,以促进中国公众的死亡教育。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