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机构名称:
¥ 1.0

作为化学的核心,具有新颖键合特征的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是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1970年,Ho ffimann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s-给体和p-受体来稳定平面四配位碳的策略,这一策略违背了碳的经典四面体构型理论,引发了平面超配位碳化合物的探索。1,2这种独特键合模式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化学键的认识,促进了平面超配位分子的探索。受二维材料热潮的刺激,人们尝试将平面超配位键扩展到二维周期性晶格中。3到目前为止,人们预测了大量的二维超配位结构,但只有少数结构被合成出来。4–7例如,由平面六配位的Fe和Si原子组成的FeB2和CaSi单层通过理论计算表现出优异的电子和光学性质。 8,9 Yang 等人提出了一系列非磁性二维六配位单层,如 Ni2Ge、Cu2Si、Cu2Ge、Cu2As、Au 和 Cu,表现出强化学键合和面内刚性。10 – 14 实验上,Feng 等人通过在单晶 Cu (111) 上直接蒸发 Si 原子,合成了具有平面六配位 Cu 和 Si 原子的 Cu2Si 单层。7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但在制备二维材料方面仍然存在两个问题

FeSi2 - RSC 出版

FeSi2 - RSC 出版PDF文件第1页

FeSi2 - RSC 出版PDF文件第2页

FeSi2 - RSC 出版PDF文件第3页

FeSi2 - RSC 出版PDF文件第4页

FeSi2 - RSC 出版PDF文件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