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天气、土地和水资源的恶化正在给各国带来不均衡的经济损失,从而迫使国际援助架构做出调整。世界银行集团的“演变路线图”草案最近提出了该组织基于国家的运营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将“韧性”作为财政援助的核心标准。然而,这种调整需要对风险和韧性领域的国家类型进行系统调查。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我们分析了生产技术、贸易开放度和基于自然的产权的差异如何影响各国在气候驱动的自然冲击下的脆弱性和韧性。这里的想法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体传播自然冲击的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气候变化下出现不同的结果。例如,在遭遇不利的自然冲击后,一些经济体可能会通过将更大比例的生产资源(如劳动力)分配给自然密集型部门来进行调整。然而,这种自动重新分配改变了经济对下一次自然冲击的脆弱性。资源是被吸引到自然密集型部门还是被挤出,受到 (i) 投入替代弹性(例如劳动力、土地或水)、(ii) 经济开放度(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 (iii) 自然资产的产权的影响。为了证明这些观点,我们遵循 Matsuyama (1992) 的观点,使用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前者使用自然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而后者只使用劳动力。工人在各个部门之间流动,并对工资差异做出反应。消费者需求的特点是非同质偏好,食物消费的生存水平将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设定为小于单位。在基准情况下,假设经济是封闭和分散的,自然资产的产权不完整,允许动态扭曲。然后修改该基准模型,以考虑扩展情况,包括农业中土地和劳动力之间的不同替代弹性、开放经济案例以及社会规划者解决自然资产中的公共池问题的情景。由于分析难度大,我们使用具有共同参数值的数值模拟来比较替代规范。为了比较不同的情况,我们依靠经济可持续性文献中的两个关键概念:脆弱性和复原力。这些概念有时被含糊地甚至错误地用作对立面,1但我们根据产出/福利随时间的减少相对于初始影响的规模来区分它们。这种方法有助于识别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对冲击的即时抵抗力)及其恢复力(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为了进行比较,我们还考虑了福利(或产出)损失相对于自然资源损失的现值。我们的结果表明,本文考虑的所有三个制度因素都可以在自然冲击存在的情况下塑造经济体的脆弱性和恢复力。首先,经济脆弱性和恢复力在土地和劳动力之间以及不同自然资产之间的替代弹性中都单调增加。这一结果适用于所有财产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