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轴突行为的证据,但实验结果对轴突张力假说的全面接受提出了挑战。例如,在成年小鼠 18 和发育中的雪貂 19 的大脑中进行的残余应力切割实验表明,皮层下存在持续的张力,这可能对折叠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三个主要结论挑战了基于张力的折叠假说:(1)皮层下轴突张力远离折叠区域,(2)脑回周围的周向轴突张力太弱,无法直接拉动组织,(3)观察到的脑回中残余应力的方向与模型的预测不符。19 他们的实验和模拟表明差异生长主要驱动折叠,同时允许轴突张力仍然是影响皮质折叠的制约因素。在其他研究中,轴突连接被发现与跨物种的皮质折叠成比例,20,21 导致研究人员扩展原始的轴突张力理论,提出轴突张力导致白质折叠,进而影响灰质折叠。最近,Van Essen 重新表述了原始的基于张力的形态发生理论,在细胞和组织尺度上纳入了更多促进折叠的力量。22 反驳对其理论的批评,19 他指出,体外实验可能无法捕捉体内张力,这可能会受到切片或组织水肿的影响。他还呼吁建立一个模拟框架,能够模拟皮质组织中的关键神经生物学特征,例如以不同角度甚至交叉取向的轴突。23 目前,在理解轴突张力在脑回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例如,体内存在什么程度的轴突张力?这种张力水平是否能够触发皮质折叠?轴突网络在折叠过程中如何连接?鉴于有关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白质尤其令人感兴趣。24 据观察,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都存在异常的白质连接,这通常与大脑内的非典型折叠模式相吻合。当然,这些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仅仅是相关的。无论如何,更深入地了解白质连接在皮质折叠中的作用,对我们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