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共病背后存在层次化的精神病理学因素。然而,这些多层次因素的确切神经生物学特征仍然难以捉摸。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大脑行为预测框架和 10 年纵向成像遗传队列(IMAGEN,年龄 14、19 和 23 岁,N = 1,750),构建了外化和内化症状背后的两个神经因素,这些因素在六个临床和基于人群的数据集(ABCD、STRATIFY/ESTRA、ABIDE II、ADHD-200 和 XiNan,年龄从 10 岁到 36 岁,N = 3,765)中可重现。这两个神经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神经配置:外化症状的冲动相关回路中存在超连接,而内化症状的目标导向回路中存在低连接。这两个因素在认知行为相关性、遗传基础和发展特征方面也有所不同。结合先前的研究,这些发现提出了从青春期前到成年期共病精神疾病的分层神经认知谱模型:一个一般神经精神病理学 (NP) 因素(表现为执行控制效率低下)和两个分层因素,分别针对外化(抑制控制不足)和内化(目标导向功能受损)症状。这些整体见解对于开发分层的精神障碍治疗干预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