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机构名称:
¥ 1.0

由各种细胞内病原体(如病毒、某些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是全世界的主要健康威胁。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疟原虫和艾滋病毒(分别是结核病 (TB)、疟疾和艾滋病的病原体),感染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每年导致超过 200 万人死亡 [1–3]。此外,许多其他细胞内病原体如利什曼原虫、肠道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病毒也表现出严重的健康风险。另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许多被认为是细胞外的细菌也可以在细胞内繁殖或存活 [4]。细胞内病原体可以利用各种逃逸机制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消灭,并可以建立持续性感染 [5]。由于药物无法有效转运到宿主细胞,因此这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挑战性。这些感染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使用高剂量的抗菌剂进行治疗,这可能会伴有严重的副作用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制定策略来确保治疗化合物能够到达目标部位。许多微生物都开发出成功的策略来入侵宿主,同时逃避宿主的免疫力。令人惊讶的是,几种病原体选择了一种极端的环境来生存:单核吞噬细胞 [5 , 6] 。基于此,针对大多数细胞内病原体的药物输送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PS) 的细胞,例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抗菌防御最有效的细胞类型。在某些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上皮细胞也可以作为细胞内病原体的栖息地。大多数胞内细菌仍留在宿主细胞的内吞或吞噬泡中,它们会重新编程以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而其他细菌则进入胞质溶胶 [4, 5]。为了到达细胞内病原体的储存器,已经开发出各种纳米载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纳米胶囊、胶束、树枝状聚合物、纳米凝胶、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颗粒、无机纳米载体等被引入作为有前途的药物递送系统。抗菌剂可以通过物理封装、吸附或化学结合的方式加载到纳米载体中。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体系统的主要优势是提高生物利用度、保护包埋药物免于失活、控制药物释放、减少给药剂量以及因此减少相关的毒副作用和给药频率。重要的是,使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被动积累或使用特定配体主动靶向来靶向宿主细胞或感染部位 [7、8]。由于这些细胞对吞噬细胞颗粒具有天然倾向,因此通过纳米载体被动靶向 MPS 中的宿主细胞是一种突出的选择。此外,可以通过改变纳米载体的尺寸、电荷、刚性或形状等特性来增强 MPS 的吸收。调理作用也促进了 MPS 的吞噬作用。纳米载体在 MPS 中快速积累对抗细胞内病原体是一个优势,而

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宿主细胞靶向药物输送

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宿主细胞靶向药物输送PDF文件第1页

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宿主细胞靶向药物输送PDF文件第2页

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宿主细胞靶向药物输送PDF文件第3页

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宿主细胞靶向药物输送PDF文件第4页

相关文件推荐

2015 年
¥3.0
2020 年
¥1.0
2000 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