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水肿每年在美国(美国)进行100,000多个急诊科(ED)访问,约有11%的患者需要入院[1]。这种短暂的,非固定的水肿可能会影响各种地点,并且可能会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气道水肿,如果不迅速治疗,需要插管。在大多数患者中,血管性水肿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病理生理学可以归因于组胺或心动激肽介导的机制。组胺介导的血管性水肿是响应于I型免疫球蛋白E(IgE)超敏反应的肥大细胞脱粒的结果,占所有病例的40%至70%。虽然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不太常见,但由于上呼吸道的显着参与,这些病例可能持续且更严重。Bradyinin介导的血管性水肿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诱导的血管性水肿(ACEI-A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