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机构名称:
¥ 1.0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性皮肤病,影响着全球 1.25 亿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详细阐明 (1)。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生物制剂凭借其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彻底改变了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它们作用于一个或多个分子靶点,从而改变或抑制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2)。2004 年上市的首批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药物来自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抑制剂组。随着新型生物药物的出现,它们以越来越精确的方式靶向银屑病病理生理途径中的介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PASI) 改善的既定目标已从 PASI 50 提高到 PASI 100,或皮肤变化完全缓解。表 1 列出了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个别生物制剂的品牌名称、靶点、抗体类型和适应症的详细数据。生物制剂治疗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这取决于其靶点和生物学效应 (3)。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了解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如表 2 所示。基于这些差异,对生物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根据机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用希腊字母表示 (α、β、γ、δ 和 ε)。这种替代分类与化学药物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的广泛接受的分类相关但仍有不同,并在表 3 中进行了解释 (2、4)。关于生物制剂不良反应的诊断,描述了各种技术;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皮肤点刺试验、皮内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PDF文件第1页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PDF文件第2页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PDF文件第3页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PDF文件第4页

生物药物治疗银屑病的皮肤不良反应PDF文件第5页

相关文件推荐

2021 年
¥4.0
2020 年
¥5.0
2022 年
¥1.0
2024 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