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涉及光束-目标相互作用模拟的开发和验证,以确定给定目标几何形状、表面辐射强度和自由流条件的目标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数值和实验研究了湍流超音速流动的影响。实验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超音速风洞中进行,喷嘴速度为 4 马赫,环境总温度,总压力为 1。1 × 10 6 Pa,雷诺数为 5 × 10 7 / m。目标由涂成平黑色的 6.35 毫米不锈钢板组成。用 300 瓦连续光束镱光纤激光器照射目标,产生 4 毫米高斯光束,光束直径为 1.08 微米,距前缘 10 厘米,其中存在 4 毫米湍流边界层。吸收的激光功率为 65、81、101、120 瓦,最大热通量在 1035 至 1910 W/cm2 之间。使用中波红外摄像机测量目标表面和背面温度。还使用八个 K 型热电偶测量背面温度。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流动,另一次是流动。对于流动情况,隧道启动后开启激光器,流动达到稳定状态。对于流出情况,板以相同功率加热,但没有超音速流动。通过从流出温度中减去流动温度可以看到冷却效果。此温度减法有助于消除偏差误差,从而显着降低整体不确定性。使用 GASP 共轭传热算法模拟 81 和 65 瓦的实验。大多数计算都是使用 Spalart-Allmaras 湍流模型在 280、320 单元网格上进行的。进行了网格收敛研究。与 65 瓦的情况相比,81 瓦的情况显示出更多的不对称性,并且在上游发现了一个冷却增加的区域。通过热电偶和红外温度测量也可以看到背面的不对称性增加。对于流出的情况,计算低估了表面温度 7%。对于 65 瓦和 81 瓦的情况,靠近中心的表面冷却都被低估了。对于所有功率设置,对流冷却都会显著增加达到给定温度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