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癌症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 [1]。典型的情况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依赖于该药物所针对的特定通路驱动突变的肿瘤患者,某种药物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减轻肿瘤负担。然而,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肿瘤生长会反弹,患者病情会恶化。了解这种耐药性的机制,从而找到防止其发生的方法,显然至关重要。耐药机制可能涉及基因改变、表型重塑或两者兼而有之 [2]。近年来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持久性现象在最终产生耐药性中的作用,即一些肿瘤细胞即使在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胞的药物浓度下也能存活很长时间 [3]。持久性最初是在能够耐受抗生素的小细菌亚群中发现的 [4, 5]。在癌症领域,人们已经在 PC9 肺癌细胞对 EGFR 抑制剂的反应中发现了持久性 [6]。此时,一些细胞将转变为静止状态,死亡率降低。最终,其中一些细胞将恢复生长能力 [7],并可能最终修复导致完全耐药性的突变 [8]。这种基本现象已在各种不同的癌症背景下得到证实;例如见参考文献 [9]。细菌系统中的持久性似乎依赖于离散亚群,这些亚群是由与生长相关的遗传网络中的多稳定性产生的 [10–12]。相反,在癌细胞中,持久性似乎是一种可以在特定克隆亚群之间连续变化的数量性状。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制定了一个基于人群的癌细胞持久性模型。我们受到近期实验工作的启发 [13],该实验表明,单个癌细胞具有“持久机会”(CTP)和存活机会。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