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已经学会了计数大约 50,000 年(Eves ( 1983 ))。自公元前 300 年使用算盘等早期计数工具以来,计算机经历了漫长的道路,然而,重大突破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导致了晶体管的发明 Shockley 等人( 1956 )。这彻底改变了计算行业,并成为标准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的基石,人类最终进入了数字时代。然而,晶体管行业很快就意识到一个基本问题,即密集集成电路(IC)中的晶体管数量可以增加多少,这个问题首次由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 1964 ) 提出。虽然现代计算机依赖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原理,具有独特的内存和利用输入和输出的中央处理器 (CPU)(冯·诺依曼 (1993)),但计算过程的一些关键特征可以用图灵机 Turing (1969) 来描述。图灵机是一种抽象机器,由一条无限长的磁带组成,磁带一开始是空白的。在任何时间步骤,机器的头部都可以在每个方格处移动,读取其符号,编辑现有符号,并根据当前状态停止或移动到下一个方格。尽管图灵机很简单,但它是一种通用计算机,可以模拟任何给定的算法,无论它有多复杂。此外,图灵机还通过扩展的丘奇-图灵论题捕捉了计算复杂性的概念,即任何合理的计算模型都可以用图灵机在多项式时间内模拟(如下所述,这一论题被认为会被量子计算机驳斥)。然而,如果机器在物理上实现,其速度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来说太慢了。这些限制在运行时间方面达到图灵机的上限能力,以及增加集成电路单元中晶体管数量的问题,使得寻找新颖而有效的计算范式成为必然。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