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通过靶向细胞的一般功能(如 DNA 复制、有丝分裂和关键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增殖的癌细胞中诱导所需的毒性作用。这意味着整个身体的正常细胞生长和发育也会受到非靶向介导的毒性作用的影响。整个肠道上皮每 4 - 5 天由肠上皮隐窝中快速分裂的干细胞不断更新一次。3 其后果是脱靶胃肠道 (GI) 毒性或化疗药物引起的粘膜炎。它影响多达 80% 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美国和欧洲每年有超过 100 万患者 4,5 ),以及接受某些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6,7 临床上,它主要与严重的腹泻有关,8 但厌食、疼痛、恶心和败血症也很常见。腹泻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要减少剂量以限制治疗效果,可能会致命,并且其治疗需要大量的医疗保健费用。9 对于某些特别具有胃肠道毒性的药物,例如 5-氟尿嘧啶 (5-FU) 和伊立替康 (IRI),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为重症,即腹泻 3 级和 4 级 10 这意味着每天排便次数超过正常次数七次,甚至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大便稀薄、排便频率和/或紧迫性增加以及大便失禁,伴有或不伴有疼痛。腹泻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i) 液体和电解质分泌增加,(ii) 液体和电解质吸收减少,(iii) 肠道蠕动增加和/或 (iv) 渗出性腹泻,其中上皮细胞破坏导致水、电解质、粘液、蛋白质和细胞的渗漏。 11,12 肠道液体流量和运动失调的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过敏、细菌失衡、吸收不良以及前面提到的化疗。对于化疗,腹泻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几天内发生,并在几天或几周后逐渐减轻。化疗通过改变肠道完整性、运动和正常分泌功能直接引起腹泻,并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间接引起腹泻。13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