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线粒体被视为治疗靶标?线粒体功能障碍越来越被认为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特征。例如,ATP的可用性受损可能会反映失败心脏中燃料利用率和能量缓冲的变化[1]。过多的ROS产生会导致氧化损伤,尤其是当耗尽内源性抗氧化剂时,这导致心力衰竭,但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有关,导致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4]。至关重要的是线粒体在确定细胞命运中所起的作用,如心肌梗塞(MI)之后缺血 - 再灌注(I / R)损伤所示例。在缺血期间,通过氧化磷酸化缺乏ATP会导致能量耗竭和离子功能障碍,从而改变pH值和钙和琥珀酸水平的升高。血运重建导致琥珀酸酯的氧化,这通过在复合物I处通过反向电子传输产生了巨大的ROS [5]。这些条件的组合是形成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MPTP)的有效触发因素,它消散了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导致促进性坏死性细胞死亡[5]。因此,在早期再灌注或MPTP抑制过程中对复合物I的抑制是I / R损伤的治疗靶标。MPTP也是心力衰竭的治疗靶标,其中ROS和Ca 2 +升高,ATP耗竭增加了孔隙开口的可能性。这导致心肌细胞的丧失,替代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激活[6]。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