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机构名称:
¥ 2.0

引言鼻咽癌(NPC)在2018年造成73,000人死亡,东南亚的发病率最高(1,2)。鼻咽癌发展的常见因素包括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遗传易感性和生活方式(2)。临床上,放疗和化疗是推荐用于早期鼻咽癌和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3)。然而,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有限。转移性鼻咽癌似乎是一类异质性肿瘤,生存范围广泛,肺、肝和骨是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4)。靶向治疗被公认为进一步延长鼻咽癌患者生存的有效方法。然而,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与常规放化疗相比,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信号的贝伐单抗或针对表皮生长因子 (EGF) 信号的西妥昔单抗在鼻咽癌患者中未显示出临床益处 (5–7)。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鼻咽癌的新型分子靶向治疗。鼻咽癌转移机制研究是开发新型靶向治疗的基础。目前,鼻咽癌转移研究主要集中在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PDF文件第1页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PDF文件第2页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PDF文件第3页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PDF文件第4页

鼻咽癌中的 FGF-2 信号调节周细胞-巨噬细胞串扰和转移PDF文件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