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为了满足从辅助机器人和假肢到自主操作和物流等广泛应用领域的设计要求和目标,人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假手 (Piazza et al., 2019)。此外,这些设计要求和目标也在不断发展。例如,过去用于自主操作任务的夹持器的设计主要由对稳健性和安全性的需求驱动;如今,需要能够适应外部和非结构化环境并与人类交互的解决方案 (Piazza et al., 2019; Bhatia et al., 2019)。事实上,工业 4.0 范式正在积极推动生产线上的人机协作 (Matsas et al., 2018)。标准工业夹持器通常采用两点或三点捏合抓握,因此与人类的抓握能力相比是有限的 (Kappassov et al., 2013)。因此,使夹持器能够模仿人手的外观和力学原理的可能性代表着朝着多个目标迈出了一步。假肢也需要改进的功能和拟人化的外观(Ten Kate 等人,2017 年)。尽管这两个应用领域存在内在差异,但它们在设计和控制方面都需要廉价且不太复杂的解决方案(Ten Kate 等人,2017 年;Piazza 等人,2019 年)。增材制造 (AM) 技术、硬件组件的持续开发和小型化以及开源硬件的可用性(Piazza 等人,2019 年)在假手的演变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3D 打印机械手和 3D 打印软机器人解决方案(Truby 等人,2019 年;Piazza 等人,2019 年)是该领域的两个新兴趋势。 AM 技术有助于降低这些机器人设备的复杂性和生产工作量(Tian 等人,2017 年),例如,可以减少零件总数。还开发了 4D 打印夹持器的尖端示例(Ge 等人,2016 年)。它们的功能归因于形状的固有属性
主要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