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某些癌症的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对于其他癌症而言,多年来存活率几乎没有变化。药物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毒性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所引起的副作用继续限制传统和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有效性。其他挑战包括药代动力学 (PK) 和向体内肿瘤细胞输送足量的活性药物。人们一直需要具有新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癌药物,并需要确定对癌细胞既有效又有选择性的新的假定细胞靶点和治疗策略。为了解决其中一些治疗挑战,本书汇集了八篇研究文章和两篇评论,这些文章和评论摘自主题为“新型抗癌药物和细胞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生物医学特刊。传统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仍然是许多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们缺乏选择性以及对健康细胞和组织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疗效受到严重限制。亲和体或抗体药物偶联物提供了一种机会,可以将细胞毒药物靶向或特异性地递送到癌细胞,利用偶联物特异性识别的肿瘤特异性抗原进行靶向递送。Rinne 等人报道了一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3 (HER3) 亲和体药物偶联物,以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作为其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用于靶向递送到 HER3 过表达的癌细胞 [1]。作者还将白蛋白结合结构域作为偶联物的一部分,以改善其半衰期和 PK 特性 [1]。Kwon 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使用亲和体药物偶联物选择性靶向癌细胞微管的另一种方法 [2]。在各种乳腺癌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 (TNBC) 的预后最差,其中微管被发现高度乙酰化。Kwon 等人报告称,他们发现了几种破坏 TNBC 细胞微管乙酰化的化合物,导致其凋亡 [ 2 ]。一种预后特别差的癌症类型是胶质母细胞瘤 (GBM),其五年患者中位生存率不到 5%。癌细胞侵入健康脑组织使肿瘤切除特别困难,导致肿瘤复发率高。这激发了人们对药物抑制细胞迁移作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方案一部分的兴趣。Ketchen 等人报告了 GBM 细胞的迁移可塑性,以及通过抑制细胞通讯网络因子 1 (CCN1) 来抑制间充质迁移的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促使细胞“转换”到另一种称为变形虫迁移的迁移方式 [ 3 ]。这项工作表明同时针对多种替代的 GBM 细胞迁移模式的重要性。随着我们对癌症生物学和致癌基因驱动的分子成瘾的了解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大量研究工作,通过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和合理的药物设计方法,利用和靶向特定癌症中的这些成瘾。然而,同样清楚的是,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呈现
主要关键词